一晃三年,在北航的研究生生活已经悄然结束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每次来食堂吃饭都会想到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吃这个窗口的饭菜。临走这几天不停的聚餐,和实验室的同门们畅谈,酒精麻痹神经,仿佛要离开的那个人从来都不是我,而回到宿舍收拾行李的时候又意识到,没几天我就要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三年的地方了。如果说我的本科毕业像是一场逃离,那么北航,或者说E601实验室真的让我找到了某种归属感,上一次是高中,这次是硕士。一股和高中毕业时类似的情感涌上心头,仿佛和这些可爱的人再也无法见面了一样。我想,可能是因为和高中一样,我和一帮固定的人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吧,人们总是对和他们有同样经历的人有更深的印象。
本科毕业时我几乎没有任何感觉,答辩完就回家歇着了,毕业典礼那天才草草过来,当时只是想赶紧离开这个地方,现在看来如同丧家之犬。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也很好理解,我在南航的四年几乎可以说是一事无成,仿佛命运在大二那场疾病之后便处处与我作对。我奋力挣扎,却仍然失去了保研资格,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,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获得好的名次。时至今日我仍然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自己:如果我可以再强一点,是不是可以有不一样的结果。但无论如何,在大三那年的暑假,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里面举行的智能车比赛再一次失败之后,我已经对这些比赛心灰意冷。回到学校后我开始准备考研,也许是本科这一系列的失败让我的心态越来越平稳,中考和高考中的失误没有在考研上面出现,我顺利考上了北航,实际上,我的考研分数好的出乎意料。
21年的七月份我第一次来到E601实验室,八月份才第一次见到吴老师。坦率地讲,在学术上吴老师三年来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指导,学什么东西基本全看自己和师兄弟之间的传承。毕竟实验室以横向工程为主,大家主要忙着做各种项目,对于想要读博的人来说这里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但是这里又是一个还不错的地方,实验室崇尚自由,氛围十分轻松,没什么规矩,不搞打卡那一套,劳务在整个三系也算是顶级水平。吴老师的为人很好,从不对学生发火,我能感觉到,他在努力延续这个实验室的一些传统,从陈宗基老师,也就是吴老师的导师那会儿留下来的一些东西。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这里,读研前在网上看的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从未在这里出现过。就业方面,大伙也都能找到很不错的工作。大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,也从不吝于分享自己的知识,我没有再打比赛,而是将重心转移到基础知识和理论上,本科时的比赛总是略显匆忙,专注于要解决的问题,读研时还算有时间,能够细细的推导一大张草稿纸,知其所以然,我在这里同样能够找到乐趣和成就感。总之,在E601的三年,大部分时间我都过的很开心。
临走前的最后一晚呆在宿舍,躺在床上辗转反侧,怎么也睡不着。时间过得越来越快,每一年都比上一年更加快速的流逝,握的越紧,跑得越快。再也找不到人生某个时刻如小学般漫长,可悲的是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。工作?还是读博?这些都是未定数,每当谈及未来,内心深处总会延伸出一种恐惧。因为不想要一成不变的生活,秋招时放弃研究所和国企选择了私企,又担心残酷的竞争随时会将自己优化。想要做一些有意思的研究,又嫌弃国内读博的环境太烂。毕业前考了个雅思,但是能不能出国又是一个问题。政治的原因导致我不能去一些国家,其他的国家当然也有很好的学校,能不能申到全奖也是个问题,而且读完博出来已经接近三十岁了,到时候我又该何去何从呢?如此多的可能性摆在面前,也许只有把每一种可能性都尽可能的尝试一下,才会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,现在的我唯一确定的是,我不甘心就这么平庸的过完这一生。
回到家收拾东西,无意间又翻出了当年高中时很喜欢看的一本书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。我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怀旧的人。我希望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的自己在面对曾经的自己时,可以自信的说,我已经实现了你当年的全部愿望。我不忍心让曾经的自己失望,从当初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年,扪心自问,我又是否对得起当年的自己呢?
最后,放一张在实验室毕业时照的合影,谨以此纪念我在北航的三年硕士生涯。